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,能保持大量阅读来扩大自己知识面的人,应该是极少数。
2020年1月份,疫情的影响下只能呆在家里,我单月读书12本。
这篇文章,把成为持续阅读者,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,都教给你。
半小时看完一本历史书,而且能把里面的内容都讲出来。
这八年里,我读完的书大概有五六百本,覆盖各种领域。
但是作者又不能直接把观点罗列出来,这样的话,书就变成了知识点。
写作时间久了,我很快就能知道,作者写这一大段文字是为了什么。
如果大段的文字,只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,其实不过是为了讲明白一个观点。
观点就像藏在华丽包装下的巧克力,有写作经验的人擅长剥开糖纸。
每次听到这种问题,我就知道ta遇到了真正的阅读难题:
许多人误认为:读书=读课本=任何知识点都不能落下。
在学生时代,看到教科书、教辅材料里那些难懂的知识点。
老师、家长都鼓励我们迎难而上,要去解决它、理解它,要刨根问底……
60分也不错啊,或者,30分、10分也是可以的呀。
邻家大哥跟你吃着烧烤,喝着啤酒谈天说地的时候,你都能记住他很多话。
而著书立传的“大哥”们,许多是领域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。
就当他喝醉了,我们就当在酒桌上,含混敷衍的几句应和。
不过这些人,是在和人类历史上最有趣、最有学识的大脑交际。
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,你就会知道,那些擅长阅读的人,常常是打开目录,然后检索着阅读。
别的章节兴趣乏乏,便跳过略读。从不追求要逐字逐句弄懂全书。
但是脑海里有这本书的影子,某天用得上的时候,就跳出脑海来。
但后来,我有一段时间心情灰暗的时候,忽然想到这本书的观点。
这一次的阅读过程,每一行字都让我如受雷击,心悦诚服。
我从此完全理解了“人生苦难重重,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真理”的含义。
并且坚信,无论身处任何境遇,都绝不抱怨,只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时间又过去几年,再看这本书,感觉就不似当年强烈了。
因为书中所述的许多观点,已经内化成我性格里的一部分。
再看就觉得,嗯,不是常识么?不就是应该要这样做么?
但是当你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,这些教诲会派上大用场。
如果前面两个章节你理解了,这个章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我一般读到兴起的地方,就忍不住用笔在那个地方写下大段的感想和书评。
因为读一本书,有很多细碎的心得体会,很难系统整理成一篇有逻辑顺序的文章。
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,有时候看到一段话,我想到的可能是生活、工作中的一件具体事情的解决方案。
这种随着知识量增长,而不断触类旁通的感觉,会让阅读过程变得很有趣。
颇有一种:“大哥你这话说的不对,小弟有些愚见,我跟你讲讲”的感觉。
用完书后,我会再加上一笔,让这本书的内容变得“更厚”。
因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会发现很多内容是过时的、没有用的,或者干脆就是谬误。
那时候还没毕业呢,我暗示自己“读书破千卷,年薪上百万”。
很多企业家,高管,终其一生都未必能读完1000本书。
我当时告诉自己,如果我能读完一千本好书,我应该可以做到年薪百万。
对一个穷学生来说,这个也太划算了,一周读一本,就是赚1000块啊。
在我认识的人里,我已经是阅读习惯保持的最好、阅读量最大的人。
但是我持续阅读的时候,总想要留下点什么,作为记录。
任何一个小的话题,我都可以展开写个两三千字逻辑清晰、言之有物的东西出来。
坚持两三年,你脑子里的东西,和你能说出来的东西,都会提高几个档次。
看着读书list表格里,一本书一本书的增加,心中的成就感也是非常强烈的。